南昌市幸运28论坛
石埠镇位于鄱阳湖平原西南部,自古以来享有“鱼米之乡”美誉。面对气候变化加剧,水资源短缺的常态化挑战,这座千年农耕重镇以科技创新破新局,2025年通过旱稻技术的创新应用,探索出一条江南丘陵地区节水增粮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科技破题:让红土地长出“抗旱金穗”
石埠镇的种粮转型始于对“水矛盾”的深刻反思。作为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,全镇耕地中“高岸田”“望天田”较多,传统水稻种植依赖抽水灌溉,亩产用水成本高。石埠镇引进“中早17号”等本土化旱稻品种。该品种专为红壤改良设计,根系可深扎1.5米吸收深层水分,耐瘠薄特性使其在丘陵坡地也能稳产。
技术落地更显“智慧基因”。和以前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,旱稻直播机种植一次性就能完成耕整、施肥、播种、开沟等多道工序,全程无需水田育秧,直接将种子精准播入旱地,而且种子入土深浅一致,后期出苗整齐,实现了精准播种、高效生产。全镇旱稻亩均用水量从1200立方米降至350立方米,相当于每年省出半个青山湖的水量。
生态增值:从单一产粮到综合生“金”
旱稻种植激活了土地多重效益。在石埠镇,连片旱稻田化身“立体银行”:通过“旱早稻+油菜”轮作,“旱早稻+大豆”套作,“旱早稻+晚稻”轮作的种植模式,实现土地全年高效利用,每亩产值增加1000元以上。
生态修复效应明显增强。和以往灌水后直播的稻田相比,这里的水稻秧苗的根系更加发达,吸收水分与养分的能力显著增强,达到了根深叶茂的效果,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更有保障。旱稻根系固土能力减少红壤丘陵水土流失45%,
人才留乡:田野里长出新希望
90后周聪毕业以后留在家乡谋发展,今年带着农户参与旱稻种植,灌溉水量节省了50%,肥料用量减少15%,农药用量减少20%,综合成本降低30%,而亩产产量增长了20%。像周聪这样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农人全镇还有不少,他们用科技武装农业,用创新改变传统,在广阔的田野上耕织自己的梦想。
从“扛锄头”到“机械化”,旱稻技术从种植创新到模式革新,展现了农业科技应对资源约束与气候挑战的韧性。书写着江南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型。随着品种优化、政策配套与产业链完善,旱稻不仅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,更将成为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引擎。未来,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,让“撂荒地”归零,让旱稻技术“扎根”更多边际土地,书写“藏粮于技”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