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9日是第十七个“国际档案日”,主题是“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”。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记录,它承载着过去的信息,向后人展示历史的发展与传承,连接着现在与未来。从古至今,档案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,还为现代社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一、国际档案日的由来
1948年6月9日至11日,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,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,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(ICA)。会上通过了ICA的第一份章程,章程中指出,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“为了全人类”保护好档案,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;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。
2007年11月,为了庆祝2008年6月9日ICA成立60周年纪念日,ICA全体成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,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。
二、什么是档案?
档案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、论述现在、准备未来的珍贵文献。在原始社会里,人们靠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和经验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,人们创造了“结绳”、“刻契”等记事方法。结绳与刻契可以说就是档案最早的起源。
我国的档案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。档案在商代称为“册”,周代称为“中”,秦代称为“典籍”,汉魏以后称为“文书”“文案”,唐宋以后称为“文卷”“案卷”“案牍”,清代以后多用“档案”,现统一称作“档案”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》所称的档案,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、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科学、技术、文化、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、图表、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。
三、什么是档案工作?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,经验得以总结,规律得以认识,历史得以延续,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。”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、传承文明、服务社会、造福人民的事业。
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、分级管理的原则,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,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。
四、档案的发展
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档案是甲骨档案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。后期还有青铜铭文档案、缣帛档案、简牍档案、石刻档案,以及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、电子档案。
1.甲骨档案
以甲骨作为原始记录载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档案。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,多为盘庚迁殷到纣亡的273年间的遗迹。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、农业生产、思想文化等各方面。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,所以保存年代久远。
2.金石档案
金石档案也称钟鼎文。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。到西周,我国的青铜技术进入了繁盛时期,青铜器质地坚固,易于长久保存,故统治者凡有大事记载,便铸器铭文,以青铜器作为载体逐渐取代甲骨。
3.简牍档案
我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,称为简牍档案。历经春秋战国、秦汉,特别是从周代到汉代1000余年之间多用竹片和木板撰写文书与保存档案,直至东晋末年(5世纪初)纸张普遍应用后才基本绝迹。
4.缣帛档案
缣帛作为书写载体材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,到了秦代,使用更为广泛。缣帛具有质地坚韧轻柔的特点,以绢帛为载体的档案具有便于携带和保管等优点,但是由于其价格十分昂贵,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,而封建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书是用缣帛来书写。
5.纸质档案
纸张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,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档案载体演变带来的一次巨大革命。纸的发明使文字的使用变得简便易行,到了三四世纪,基本取代简帛,成为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,一直使用至今,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。
6.声像档案
声像档案也被称为视听档案,可分为视觉、听觉、视听综合等不同形式,包括照片、影片、唱片、录音带、录像带等。声像档案具有直观性强、易于复制等优点,但由于它的成分复杂、质地脆弱,且大多不能直接阅读,因而较之纸质档案在保管条件、管理方法和管理要求上都有所不同。
7.电子档案
电子文件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名词,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件。早些时候曾有“机读文件”、“数字文件”等称谓,近年来逐渐被“电子文件”所取代。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,具有与传统纸质文件完全不同的特征。
我国历年国际档案日主题
2013年:档案在你身边
2014年:走进档案
2015年:档案——与你相伴
2016年:档案与民生
2017年:档案——我们共同的记忆
2018年:档案见证改革开放
2019年:新中国的记忆
2020年:档案见证小康路、聚焦扶贫决胜期
2021年:档案话百年
2022年:喜迎二十大·档案颂辉煌
2023年: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
2024年: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